中国鸡蛋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鸡蛋做法

鸡蛋做法

涂启智专栏乡村叙事

鸡蛋专业网站2024-04-14鸡蛋做法鸡蛋(
咸鸡蛋的做法,鸡蛋(,淀粉鸡蛋,我给远在鄂西北老家的舅母打电话,问她在忙啥?舅母哈哈一笑:“在吃‘栽秧蛋’”。原来,表弟媳帮乡邻栽秧,吃罢“栽秧饭”,又带回“栽秧蛋”让舅母品尝。听着舅母喜滋滋的声音,我也很欣慰。舅舅离世

涂启智专栏乡村叙事

   我给远在鄂西北老家的舅母打电话,问她在忙啥?舅母哈哈一笑:“在吃‘栽秧蛋’”。原来,表弟媳帮乡邻栽秧,吃罢“栽秧饭”,又带回“栽秧蛋”让舅母品尝。听着舅母喜滋滋的声音,我也很欣慰。舅舅离世三年多了,有这样孝心的儿媳,舅母定然不会孤单。

   “栽秧蛋”,一个久违的词汇。它犹如一道电光石火穿透尘封的岁月,往事忽又浮现眼前。“栽秧蛋”,就是在栽秧时吃的咸鸡蛋或者咸鸭蛋,是用多种配料佐料腌制而成。

   我泡鸡蛋时候,粮食产量很低,虽然村组大小水田旱地都遍种庄稼,但收成依然不好。越是歉收,人们越是不敢怠慢土地和庄稼。小麦播种时,所有旱地坡地,旮旮旯旯,似乎都是良田沃土,没有一处会抛荒。到了栽秧时节,村前小溪附近田畈水波荡漾;距小溪较远田地无不平整耙碎,引水灌溉;就连沟冲顶端水源稀缺的边角地,都要用抽水机抽水上去,栽上碧绿青翠的秧苗。

   栽秧季,是农村大忙季节。大人小孩都不能闲着,都要起早睡晚。人们天不亮就起床出门。妇女匆匆赶往育秧田,赤脚插入尚有些清凉的水中,坐在一只小板凳上,双手飞快地“扯秧”将秧苗从育秧田或育秧棚连根拔起,而后移栽到水田,用干稻草扎成一把一把的。男人们则用竹筐将这些捆扎成束的秧苗,挑到呈梯级分布的水田中。他们驻足田埂,用力将一把把秧苗抛到水田的各个部位。这些事项大多是“打早工”完成。

   “打早工”自早晨六点开始,上午八点前结束。“打早工”回来,妇女们生火做早饭,男人们给耕牛准备草料和饲料。

   孩童们要剜猪草、喂猪、放牛,稍大一些的孩子还要帮大人洗衣裳,甚至下地除草、下田栽秧。我上小学时,学校每年专门放一周农忙假,让同学们回家帮忙。

   早饭过后,秧田里水声哗然,人晃动。乡亲们面朝水田背朝天,争分夺秒。随着身体持续向后移动,原本白花花的水田被行行绿油油的秧苗覆盖掩映。山前和溪边,耕牛遍地走,白鹭翩飞;漠漠水田,蛙鼓虫吟,秧行如诗。田园牧的意境里,乡亲们虔诚地播种丰收的希望。

   那时,我们村组涌现十多位栽秧能手。我舅母就是其中一位。她因此被选为妇女队长。舅母上午八点下田,中午回家吃饭半小时除外,下午太阳还未落山,一亩田秧苗已妥妥地站稳脚跟,在那里迎风招摇。

   每到栽秧季,家庭主妇们几乎没有时间做饭,也无心烹饪七碟八碗,每顿饭随便炒两个青菜,再就是煮十几个栽秧蛋犒劳家人。

   栽秧蛋在栽秧前二十天左右开始准备。各地腌制咸鸡蛋咸鸭蛋方法不尽相同。有的单纯使用盐水浸泡,有的还要加入大蒜、八角、五香、花椒等佐料。我老家做法取材简单,味道却很别致-咸鸡蛋的做法将新鲜鸡蛋或鸭蛋在盐水中浸泡半天,在米汤中滚一下,再裹上一层草木柴火灰,放入瓦罐或坛子中,封口使之密不透风,盖上盖子,待十多天后即成美味。

   栽秧蛋以不咸不淡为佳,它有着米汤以及草木的清香,暗红的蛋黄尤其勾人食欲。栽秧时候固然辛苦,有栽秧蛋以饱口福亦是补偿。

   栽秧蛋受到乡亲们喜爱,它只需煮几分钟就可食用,省时省事。更因为,从前庄稼人生活清苦,鸡蛋鸭蛋平日都拿到集市卖掉换回油盐或者孩子的学费,在农忙时有鸡蛋鸭蛋吃,似乎是件的事情。还有一点,农忙时人们大量出汗,吃咸鸡蛋或咸鸭蛋能够有效补充盐分。

   分田到户后,老家的乡亲们依然古道热肠,今天你帮我收割,明天我帮你栽秧。栽秧时,栽秧蛋自是少不了,栽秧饭也必须吃。此时,已无昔日的忙碌,多了其乐融融的欢声笑语。每户人家都会满桌子盛席款待乡邻和栽秧人。餐桌上除了鱼肉,还有一大盘一分为二剖开的咸鸡蛋或咸鸭蛋。每一位助力栽秧的乡邻,还可领取两个栽秧蛋带回家。

   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,以栽秧蛋、栽秧饭致敬土地、致敬庄稼,表达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殷切期盼。

   如今,乡亲们早已告别缺吃少穿的日子,然而曾经的仪式仍在延续传承。栽秧蛋和栽秧饭即是如此。

   随着物流发达快捷,老家的栽秧饭也提档升级,不但鸡鸭鱼肉样样不缺,连昔日难得一见甚至闻所未闻的虾蟹等海鲜也端上餐桌。即便这样,栽秧蛋仍是不可或缺。

   剜猪草可以作为生猪饲料的野菜等野生植物,在我老家称为“猪草”,是儿时(鸡蛋糖水)这部书籍中无法忽略的精彩章节。

   多半是周末,小伙伴们一人挎一个竹篮,里面放一把小铁铲,三五成群,呼朋引伴,蹦蹦跳跳融入绿意恣肆的春日。房前屋后,田边地头,河畔坡坎,荒山野岭,处处留下我们奔走寻觅的足迹。在家乡广袤的大地上,猪草品种琳琅满目。黄瓜苗,地米菜,古牛蔸,刺角芽,苜蓿,狗娃儿秧,面蒿,锯锯草,麦豆弯,鸡冠花……此刻,念叨着它们,这些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,一下子在时光深处丰盈生动起来,又纷纷来到面前,摇曳书写绿色的诗行……

   当一篮子猪草装得满满当当,小伙伴们席地而卧休息,抑或奔跑闹腾嬉戏。时而静如处子。大家并排坐在草坪、草坡上,极目远眺。其实也望不了多远。眼前层峦叠嶂连绵起伏。有伙伴问,你们猜山那边是什么?“还是山!”几乎异口同声。“山外有山”,一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补充。我们足不出户,并不知道山外除了山,还有一望无垠的平原、繁华热闹的都市。时而动若脱兔。女孩子们拿出一堆光滑的小石头,玩“抓子”游戏,或者跳绳、踢毽子、捉迷藏。男孩子像猴子一样爬树、掏鸟窝。夏天来临时,必然在村前小河沟摸鱼抓虾。天真无邪的笑声飞上树梢,翻越山顶,吸引燕子、喜鹊、白鹤收翅驻足,经久凝望。

   我们这些农村孩子,在与大自然花鸟虫鱼近距离接触中,认识它们,了解它们,熟悉它们,进而亲近它们,也爱护它们。草木山川、飞禽走兽,是农村孩子童年生活中流动的风景和永恒的底色。

   小时候,不止一次听外婆和母亲念叨,“穷不丢猪,富不丢书”。这话很是契合现实。我们村组家家户户喂猪,少数人家还喂两头以上。或许是因为穷,买不起书,又或许人们对文化不太看重,绝大多数农户都没有买书消费选项。只有一户例外。那户男人在机关工作。他家孩子小六经常买些小人书。一大帮孩童争相跟小六套近乎,为的是借阅他的小人书。现在看来,富可以不用养猪,穷也不必“丢书”。即便物质生活再贫瘠,人们仍会对精神文化产生由衷的向往。

   那时养猪,人工饲料闻所未闻。除了剜猪草,还有蔬菜叶子、红薯叶乃至红薯、南瓜,还有米糠、麦麸子、潲水等。这些都是纯天然饲料。父老乡亲以“工匠精神”养猪,不急功近利,不拔苗助长,按照一年生长周期耐心地喂养。就像伺候自己的孩子。这种喂养方式,汇聚天地之灵气、汲取日月之精华,因而生猪品质上乘,肉质紧致瓷实,肉味醇厚清香。

   多数农户养猪自家并舍不得食用,出栏就会卖掉。这是农村家庭一项主要经济来源。孩子的学费、一家老小过年的新衣服,都指望它了。部分有条件自食的家庭,一般都是交到腊月以后宰,俗称“伏年猪”。当天,要请本家与亲戚上门喝“血花酒”。年猪被放倒时,主人家定会笑得合不拢嘴。这预示来年六畜兴旺、五谷丰登。“伏年猪”后,农户把猪肉条块分割,抹上厚厚一层盐,储存于坛坛罐罐,即是正宗腊肉。很多人家伏一头年猪,都要细水长流吃到“对头年”。仅一副猪肝就能让整个正月的餐桌活色生香。家里贵客登门,取出二三两,切成薄如蝉翼片状,掺上胡萝卜或者白萝卜飞火爆炒,萝卜全都有了喷香的猪肝味。此乃待客下酒的上好菜肴。

   后来,农民生活极大改善。农户不一定家家养猪,规模养殖风起云涌。猪饲料需求多了,猪草好像减少了。而新生代孩子早就被家长捧为心肝宝贝,不再辛苦到处剜猪草了。各种人工饲料应运而生。如今一头猪半年甚至更短时间即可出栏。其肉质味道亦是今非昔比。人类文明在发展演进中,有些原始被先进替代,也有一些质朴的美好遗憾地消逝。

   回首童年,关于剜猪草的记忆,在岁月长河里波光粼粼,闪烁着金子一样的成色。